其實,這7分鐘里,我在對話框里打了些字,然后刪了,又打了些字,又刪了。因為這條老巷子與我而言,實在是太熟悉了——我的外婆外公就住在大井巷,說不上天天吧,但至少每逢周六周日節假日,總有一天是在這里度過的,幾乎覆蓋了我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。熟到什么程度?即便現在閉上眼,巷子里原有的景象也會一一浮現。
也曾是整條巷子的“社交中心”
大井巷,杭州城南吳山北麓一條古老的巷,東起
鼓樓灣,順沿山腳往西延伸,漸漸向北起翹,止于河坊街與后市街對望。它好像是一條腰帶,連接起了中山中路和河坊街。
據《杭州坊巷錄》記載,“(此巷)宋時為吳山坊,坊內有大井,稱吳山井巷,俗稱大井巷。相傳此井為五代吳越時德昭國師所鑿,周四丈,其水甘,摑,異于眾泉。南宋紹興年間,太尉董德元捐錢購石板蓋上,中鑿五眼。”
但凡有點年代的巷子,基本上都會類似這樣的井臺,比如皮市巷南北兩端的
四眼井,吳山郭璞井等。但大井巷的五眼大井卻有著
“錢塘第一井”的稱號。因為據說在南宋年間,有一年臨安大旱,城內幾乎所有的井都干涸了,唯獨這口,泉水不增不減,依舊清冽。
我的外婆家,就住在這五眼井的斜對面。小時候,每年暑假,最喜歡就是和妹妹提著鐵皮水桶,去吊井水。五眼井里,中間的井口最大,井水比較深,水桶的吊繩長得能在我的手上繞上好多圈。把鐵通丟下水,晃兩下繩子,等桶里水滿了,就使勁往上提。有一次,吊繩“脫韁”,鐵通噗通沉入井里,把我和妹妹急得哇哇哭,后來還是“萬能”的大舅,找了根竹竿,把水桶給撈上來。

妹妹在井口邊拍照
一到夏天,井口邊就特別熱鬧。那年頭沒有空調,住在大井巷里的人們,都靠這口井水度夏。
夏天,這井水就是寶啊。我們一群孩子打水仗不說,每次外婆都會在巷口買個大西瓜,在晚飯前直接放進水桶里,只需要一頓飯功夫,這冰鎮效果一點都不比冰箱差。偶爾西瓜旁邊,還會多幾瓶啤酒,那肯定是我小舅和我爸都來吃飯了。

井水旁邊洗菜也是居民日常
外婆家門口有一小塊空地,是大家飯后納涼聊天的地方。外婆會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竹凳兒都搬出來,人多的時候,還會直接擱上一張藤席。在大家入座前,我媽的“任務”就是用井水,把桌凳都擦一遍。被井水“洗禮”過的篾(miè)席你睡過么?那是后來有空調之后,再也找不回的感覺。
2009年時,因為大井巷改造,“錢塘第一井”閉門修繕。2012年再度開放,F在的五眼井,已經成為一個“景點”,每天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,慕名尋來,感受老巷一去不復返的市井味道。
“錢塘第一井”,現在有指定開放時間
外婆家舊址現在是一家石頭店。門口這棵大樹,是當年外公親手種下的。聽我媽說,外公“隨手從城隍山上扒了棵很細的樹枝”,當時家里人都覺得肯定種不活,沒想到如今已經20多年樹齡了。


“錢塘第一井”的正對面,現在是小有名氣的資董窩璽。不過在我童年的記憶里,這里原本住著一雙老人家,門口種了一株夜來香。小時候調皮,每回等夜來香出籽,都會趁著夜色,老人家關門睡覺了,偷偷去摘一把黑色的花籽,有次被逮了個正著,被狠狠地訓了頓。

小時候喜歡去外婆家玩,但是不喜歡在外婆家過夜。因為那時候老房子里是沒有廁所的。要么跑去巷口的公共廁所,要么就是家里的馬桶。然后每天早上,整條巷子居民的馬桶,都會集中在這里。鄰居們也會趁著這時候,打個招呼聊聊天。如果有平行空間,同樣的“社交場所”,是不是會很有趣。


咖啡店的隔壁,是老字號孔鳳春和一家成田手作店和一家無玄茶屋。
大井巷里從不缺故事”
大井巷故事太多了,流傳至今年代最早的是:明代萬歷元年(1573),井旁開設了一家
朱養心藥室,汲取井水煉制專治瘡毒的膏藥。據《乾隆府志》記載:朱養心,余姚人,幼年入山采得方書,專治外科。遷來大井巷開藥室,手到病除,遠近馳名。舊時杭城多火災,惟朱養心從不受害,傳說曾有乞丐(道士)遍體生瘡,哀求診救,經主人款留調治百日而愈;乞丐臨別時在堂上畫了一條噴水的烏龍,擲筆而去。
在我的童年記憶里,已經沒有朱養心藥室(故居還在,但不對外營業)了,F在的標注著“朱養心膏藥店舊址”的大井巷13號依舊是私房,房主在一塊白色板上寫了“謝絕參觀”。

朱養心膏藥舊址

不過井旁邊的一排民居二樓,也就是現在Random Play的位置,是一家中醫館,經常有名中醫坐診,我媽以前經常幫親戚朋友的孩子掛過號,?葱浩⑻。

Random Play,定位社區美術館,包括Random Play(設計商店和藝術展覽空間)和Ceremorning(旗下食物類品牌)
要說看病掛號配藥,大井巷最出名的還是胡慶余堂。那會兒胡慶余堂的廠房和門診都在大井巷的北側(靠近河坊街),每次去外婆家,路過河坊街那四個字“胡慶余堂”,我都會想這章其炎是巨人吧,不然怎么能在墻上寫下這么大的字?
胡慶余堂
從前只有4個字"胡慶余堂",而且字體顏色沒那么深,墻面也是黃白斑駁。
我外公就是胡慶余堂的員工。從打雜做起,一直到煮藥車間。我媽到現在還經常說起她小時候,盡管家里條件不怎么樣,但吃“零食”的機會還挺多的:外公有時候會挑一大擔煎藥煮爛了的紅棗(其實是藥渣)回家給孩子吃,“那紅棗真當是甜!”
那年頭都是子承父業。所以我外婆這面的大家族里,4女2兒,除了三個姐妹之外,其余都是在胡慶余堂工作。我小時候也會跟著妹妹和舅舅去廠里玩,胡慶余堂現在還開放的門診部,里面曲徑通幽,是天然玩躲貓貓的好地方,也是夏天納涼的好去處。
不過,相比名聲在外的胡慶余堂。從小在大井巷玩到大的我,還知道一條“秘密通道”,直達位于中山中路種德堂(也是一家中藥鋪)的后門。秘密通道就在外婆家對面,那會兒里頭都是租住著的人家,一個個院子被割成不同大小的平房,我們一群孩子就在一戶戶人家家里串門瘋跑。


秘密通道的入口處,現在是一家“逗柴咖啡館”。
現在是鬧中取靜的寶藏巷子
據史料記載,自明清以來,大井巷內即開設了眾多商鋪和作坊,且在百年后依然聲名遠播,除了上面提到的朱養心膏藥店、胡慶余堂之外,還有張小泉剪刀店、保大參號等等。到清末民初,大井巷已經成為
清河坊商業“金三角”之一。
張小泉剪刀店(舊址)就在我外婆家隔壁的隔壁。小時候在門口玩個跳房子,石頭一不小心丟遠點就丟到那頭去了。不過我的童年里,剪刀店已經變成民居。我媽年輕時倒是見過:一個玻璃的方的大柜子里,剪刀、菜刀都擺在那里,上面花紋和印字,都是現場手工篆刻。
張小泉剪刀舊址
我的記憶里,整條大井巷也是被各種小店給串聯起來的。東側的巷口是家香煙店,我爸經常給我一把零錢,“去,買包煙”;保大參號對面,曾經開過一家室內滑冰場,在學生時代,這里一度也是我去外婆家最大的理由,現在這塊地方是家叫“隱石”的餐廳。而保大參號的位置,現在一部分是家甜品店。


張小泉剪刀店(舊址)旁邊,從前也是爿小店,小時候的巧克力、糖、蝦條、話梅,都是在這里“解決”;外婆家隔壁,還曾開出一家租書和碟片的小店,我最愛看瓊瑤和衛斯理,一張小凳子,一本書,門口能坐上整整一個下午。后來,外婆家對面(逗柴屋的位置)還開過理發店、文具店,西側巷口也有些賣雜貨、賣鞋子的。那年頭沒有電商,手里只捏著幾塊錢,也能從頭到尾走上好幾遍。
改造后的大井巷,保留了原有的老字號和特色商鋪,這兩年又陸陸續續新添了不少年輕人喜歡的咖啡店、餐廳。比如最近很紅的鐵手咖啡制造局,店鋪不大,特地跑來打卡的年輕人絡繹不絕。



但大井巷就真的好像是鬧市里的“隱士”啊。
不管你是從北面的河坊街進入,還是從南面鼓樓拐入,這條不過300多米的巷子,仿佛自帶“封印”,能在你踏入的一瞬間,突然開啟靜音模式。近在咫尺的喧鬧,完全跟這里沒關系。
真的,即便是在鐵手這樣正熱門的網紅店,你坐在店中央,也聽不到喧嘩。只有靠近山墻一側,竹子隨夏風輕拂的沙沙聲。

被安靜封印了的大井巷
哦對了,就在鐵手隔壁,靠近胡慶余堂,有一條很容易錯過的小路,拾級而上,直通吳山。來大井巷浪費時光時,可以喝完咖啡,順著這條山路隨便走走。

按下這張照片時,我好像看見了平行時空里多年前的自己,也是這個季節,這個時間,甩著辮子和妹妹從山上一路跳著飛奔下來,一臉汗漬漬,回外婆家吃晚飯。等著我們幾個小孩的,還有躺在井水里的西瓜……
有時候,記憶也是一道坎。即便已經回不去了,但還是會重復想念。相信每一個老巷子里生活過的杭州人,除去那些納入歷史的記載,都會有屬于自己的一份獨家記憶。
今日話題你有生活在老巷子里的回憶嗎